顯示具有 音樂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弦心琴韻 一聽鐘情 2016倫敦梅紐因小提琴大賽(Menuhin Competition)



梅紐因小提琴大賽是一代小提琴大師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於1983年創立的,邀請全球22歲以下的小提琴高手同台競技,是全球最權威最重要的小提琴大賽之一。歷屆得主日後都成為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活躍於全球舞台。梅紐因小提琴大賽每兩年在不同的國家和城市舉辦一次,今年適逢梅紐因大師百歲冥誕,歷經十二年大賽再回倫敦舉行,以紀念梅紐因大師在小提琴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做出的巨大貢獻。

4月7日,在倫敦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的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舉行的首場音樂會拉開了這一世界小提琴盛會的序幕,由此次大賽的兩位評委領銜主奏。接下來在主賽場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和皇家節日音樂廳,4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小提琴家在此共襄盛舉,切磋琴藝。

參賽選手按年齡被分成兩組:16歲以下的少年組和16歲至22歲的青年組,各自經過初賽、復賽和決賽的精彩角逐,少年組的前三名分別是來自美國的Yesong Sophie Lee和Kevin Miura,以及來自瑞典的Johan Dalene。青年組的前三名分別是來自中國的Ziyu He,南韓的SongHa Choi,以及台灣的YuTing Chen。4月16日至17日,南岸藝術中心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與演出,為本屆梅紐因小提琴大賽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評委會大賽主席Pamela Frank在觀看比賽後非常感慨,她說:“我非常感謝每一位選手的精彩表演,非常感謝你們帶來的令人陶醉的音樂會。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忘記了你們的年齡,忘記了你們演奏的曲目的難度。比賽真正的贏家是音樂和小提琴,無論輸贏,請你們都要繼續拉優美動人的小提琴。”

評委會大賽副主席Joji Hattori希望給予參賽的年輕小提琴手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機會和學習經歷,他說:“所有來倫敦參賽的選手都通過了嚴格的預選,每一位選手都已經是小藝術家了。希望通過這個機會,大家互相聆聽,互相學習,音樂永遠不只是比賽。”

參賽選手以及他們的父母心態也都非常好。來自美國的Olivia Chen的媽媽表示,“我們是第一次來倫敦,非常高興。女兒不僅僅是來參加比賽,我們又像是來參加一個高端的小提琴的活動,通過社區演出、大師班等,女兒此行收獲頗豐。”來自日本的亞軍選手Kevin Miura的爸爸表示,“感謝大家的支持。Kevin每一場比賽都以他最好的狀態完成了,他盡力了,我們很滿意。”

感嘆梅紐因小提琴大賽的選手們的高深造詣、精湛技巧以及他們的真情演繹,可以感受到這些選手除了天賦秉異外,也都有著嚴格的基本功訓練,技術層面的扎實功底,以及他們內心對小提琴藝術的熱愛。一場場的比賽也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場的音樂盛宴,令人神往,讓人陶醉。但是梅紐因大賽的意義遠遠超越於小提琴賽事的本身,還包括音樂會、大師班、音樂講座等等系列活動。參賽選手還帶著他們的愛心和琴藝,走進了倫敦的一些社區和學校。


梅紐因小提琴大賽還有一點與眾不同之處,雖然本屆賽事的多位評委都是往屆的獲勝選手,但梅紐因大賽並不滿足於評委們曾經輝煌過,要求他們登台獻藝,評委們也有機會像選手一樣,自己“無助”地站在舞台上。另外,評委們還為參賽選手們開辦了大師班,又一次為大家創造了近距離的機會一睹大師們的風采。

本次梅紐因小提琴大賽的評委之一是旅居德國的小提琴家寧峰,他是當今最優秀的華人小提琴家之一,曾經在國際頂級的小提琴大賽中獲獎無數。寧峰也是國際樂壇上最炙手可熱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頻頻受邀與國際頂尖的交響樂團在世界各地合作演出。

有幸坐在觀眾席上欣賞寧峰老師的大師班。他在台上幫助學生理解作曲家的特質和曲目的內涵,又十分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不管四位學生演奏什麼曲目,寧峰老師都不需要樂譜,但是卻能准確知道樂譜中的指法、功法、甚至樂譜上的音樂表情術語,並且親自為學生示奏。寧峰老師不停地指點學生音樂的強弱對比、細節的處理、音色的豐富和情感的演繹等等。領悟力強的學生經過寧峰老師的指點後,拉琴的音色和處理方式明顯發生了變化,就像正在欣賞的一幅畫作突然有了立體的效果,明暗的對比,有了更加亮麗的色彩和華美的點綴。多位學生都在大師班後向寧峰老師表達了感激之意。

寧峰老師在專業技術上要求精益求精,但是講課的時候又不失幽默,經常引起台下輕松的笑聲。兩個小時的大師班結束後,寧峰老師又體現出“暖男”的氣質,他非常親切地侃侃而談,“作為評委,會看重選手的整體表現,綜合能力。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出選手之間的差距對評委而言並不是難事。當然因為這畢竟是青少年的比賽,選手的年齡也是一個考慮因素。現在世界是個地球村,東西方選手的差距幾乎不存在,就是看每個人的具體表現了。這次比賽入圍決賽的亞裔選手很多啊,很不錯啊,但是學琴的目的不是為了比賽。讓孩子真正的喜歡音樂才是關鍵所在。”寧峰老師鼓勵琴童們好好學琴,好好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天地之廣闊,琴壇之瑰麗,一些小提琴新秀通過比賽開始展露頭角,更多學琴的孩子還在路上,淚水、汗水與開心的笑臉相伴。祝福天下所有的琴童,讓音樂和藝術陪伴,探索自己美好的人生。

讓孩子在玩樂中練琴學音樂



在海外的中國人中流傳著一個笑話,辨別一個人是不是中國人的標准之一是看你的孩子學不學彈鋼琴。中國的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特別是人文藝術方面的修養和熏陶。琴棋書畫,意境悠遠,陶冶情操、增長智慧,但期盼孩子能夠樣樣皆通實屬不易,還要看孩子內在的“耐性”與“悟性”,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創造環境,讓孩子能夠得到充分的啟發與培養。

學習音樂的旅程對於孩子來說是快樂的,也是艱苦的。孩子的本性是天真愛玩,只有讓孩子們欣賞音樂、享受音樂,愛上音樂,他們將會真正地學習音樂,音樂將從此與他們幸福地相伴到老。


培養孩子的音樂素質




音樂是人類相同的語言,音樂是人類相通的藝術。孩子天生就是愛音樂的,那麼家長的任務就是保護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幫助發展孩子的音樂本能和創造力,將孩子帶進美妙的音樂世界。孩子音樂素質的養成是需要孩子從小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家庭氛圍中潛移默化慢慢培養出來的。

學習音樂的好處與孩子大腦發育



孩子學習音樂和其它某些特殊方面的技能確實能夠幫助大腦的發育。孩子從幼年開始接觸體驗大量的創造性的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畫畫,積木,拼圖等等,看起來好像比生活中缺乏這些活動的孩子有成長優勢。


音樂劇《音樂之聲》全英巡演--愿美德永遠芬芳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是在一座精致美麗而又豐富多彩的城市—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拍攝的,堪稱一部家喻戶曉,老少鹹宜的經典傳奇佳作,當年成為打破了電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曾獲“最佳影片獎”等五項奧斯卡金像獎。《音樂之聲》的故事傳遞了真善美永恆的主題,也傳達了信念和決心的力量, 每個人都能從電影與音樂中找到慰藉自己心靈的解讀與共鳴,祝福每個人築夢成功。

茱莉亞音樂學院---大師級的老師和天才的學生在這裡相遇

美國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茱莉亞音樂學院的校訓是:首先培養一個全面的人,其次才是培養一位藝術家,最後是培養一位音樂家。作為世界頂尖的表演藝術院校,茱莉亞音樂學院被中國人稱為“音樂界的哈佛”。


女兒的小提琴課



女兒從四歲開始學小提琴,以鈴木教材入門,現在看看女兒的第一把1/16的小提琴真是玩具般可愛。六歲半師從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一位小提琴教授,一轉眼已快兩年。孩子學琴真不容易,陪孩子學琴的父母更不容易。

今天下午,我背著女兒的小提琴,和裝滿琴譜和教材、零食和水的沉甸甸的書包,去學校接女兒放學,然後一如既往的趕公交,坐地鐵,最後步行,大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音樂學院上課。

上周老師留了新曲目:Wieniawski的一首協奏曲,老師覺得一周的時間在音准、音色和音樂的表現力等方面能練到這種程度還算努力了。但是因為她大部分時間都在練新曲子了,所以在課上音階、琶音和雙音等等都拉的很一般了,被老師要求這一周回去每天Real Practice,不練完基本功和練習曲,不可以再拉新的協奏曲。雖然女兒也覺得基本功這些東西很Boring,但是也能堅持練,所以她的基礎還算扎實吧。

下半堂課鋼琴伴奏的姐姐來了,她們在小提琴老師的指導下,一起合練了以前的一首曲目。因為老師都站起來上課了,我也不好意思坐著,干脆出去走廊溜達一圈,反正我也幫不上什麼忙。最後回來看了一會,已經超過了預定的上課時間,但是三個人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老師要求的點很多,女兒領悟力還好。老師也說這曲目對這麼小的小女孩不算簡單了。我也覺得女兒上了一天的學,經過長途跋涉,精力還算充沛,我覺得拉的挺MUSICAL, 氣場也挺強。我還特意表揚了她,說她今天拉的不錯,她自己也挺高興。

小提琴課後,女兒又和鋼琴姐姐學了一會兒樂理,在回家的路上已是漫天星鬥,萬家燈火了。女兒你真棒,吃苦當成樂吧。如果這是你愛的東西,就努力堅持下去吧。女兒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迷戀小提琴的聲音,一直和我說要學小提琴。那時家裡有一張小提琴比賽的DVD光盤,小小的她一邊玩,一邊聽,直到那張盤因播放了太多次而壞掉。其實我本來想讓她學鋼琴,後來也就送她去學小提琴了。

女兒的小提琴老師非常嚴厲,對教學非常嚴謹,而且心地仁厚。每次都給女兒延長上課時間,我想多付錢的時候都被嚴肅拒絕。前不久還把自己童年時用的1/2小提琴免費借給女兒用。那把琴應該50歲了吧。“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女兒進步很快,我們也告訴女兒學會珍惜和感恩,老師的心血和恩情要永記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