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禮儀修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禮儀修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古代女子教育

雖然古代女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樣前往私塾讀書,但許多人家的女孩還是可以在家接受教育的,或由父親、親屬教授,或專門聘請老師傳授。而古代女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既不同於男子所使用的成人教材,又有別於蒙學讀物,自成一套體系,顯示出其為「女學」的特點。


古代女學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內容全部集中於婦德、婦職和閨門禮儀,其中影響較大的教材有四類。

一是紀傳類教材,如劉向《列女傳》,分為「孽嬖」、「辯通」、「節義」、「貞順」、「仁智」、「賢明」、「母儀」等七類,每類代表人物為十五人。《列女傳》強調「君臣、父子、夫婦三者,天下之大綱紀也」,宣揚貞順節義、寬容去妒、循法守禮等婦德,同時也對一些關心國事,具有通才卓識、機敏幹練、富於聰明才智的普通民女予以讚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為婦女立傳的專史,體現了對婦女「興國顯家」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

第二類是闡明義理類教本,如班昭的《女誡》。《女誡》分「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篇,著重從理論上論證女子立身處世的道理,並具體規定了約束女子言行的準則。《女誡》被奉為古代女子教育的經典,被譽為「簡要明肅,足為萬世之規」。

第三類是論傳綜合類教本,如呂坤《閨範》共輯錄了經傳典籍及歷代女教家訓的「嘉言」,選摘了歷代婦女可資效仿的「女子之道」、「夫婦之道」、「婦人之道」、「母道」、「姊妹之道」等九類「善行」,流傳頗廣。
另外還有儀則規範類教本,如《女論語》分「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營家」、「待客」、「和柔」、「守節」等十二章,語言淺顯通俗,對推廣普及正統女教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帝王后妃、重臣名儒親自撰寫,是古代編印女教讀本的又一特點。唐代長孫皇后「傳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明代數位皇后分別撰寫了《內訓》、《女鑒》、《女訓》,帝王為之作序。其餘劉向、班昭、蔡邕、諸葛亮、曹植、魏徵、解縉、張居正等名家也都有此類著述。

形式多樣、通俗易懂也是古代女學教材的特點。在成百上千種女教讀本中,既有面向宮闈后妃、官宦閨秀的,也有面向鄉姑村婦的。形式上,或紀傳,或論說,或圖像,或格言,不拘一體,靈活多樣,滿足了向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文化層次婦女施教的需要。「夫畫者,所以助教化,成人倫」,為普及女教,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著者還嘗試為女學教材插圖配畫。劉向把《列女傳》「畫之於屏風四堵」,顧愷之為《女史箴》作插圖,仇英為《列女傳》配圖像,這些圖文並茂的讀本,使空洞的說教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女學教材獨特之處還包括,大部分女教讀本出自女子手筆,如漢代班昭晚年「但上諸女方當適人,而不漸加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他門,取辱宗族」,編寫訓女之作《女誡》。也有以父母親長教女的形式寫成的,如唐代鄭氏為侄女寫《女孝經》,「戒以為婦之道,申以執巾之禮」,寄寓了對侄女的殷切期望和諄諄教誨。

留学日记:真正的贵族精神

张阳露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张阳露

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之后,忽然发现承认自己中学来自于英国贵族学校实际上成为了我交友上的一个障碍。

很多责备的人不明白的是,即使上的是贵族女校,我们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管理,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就好像我们校长说的那样,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爆发户精神,它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我想我从之前的教育得到最大的收获,也就是领悟到了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个重要的支柱:


女孩



漢字動畫《悠遊字在》說女


🌸古代的女子儀態萬千,隨著時代的變遷,「女」這個字也展現了女子在各個時期的特色,漢字真的很奧妙呢!💐
🌸古代的女子儀態萬千,隨著時代的變遷,「女」這個字也展現了女子在各個時期的特色,漢字真的很奧妙呢!💐
https://www.facebook.com/yoyofreely/videos/981487121892871


心地善良、懂得感恩的好女孩




女子九善——超級富貴好面相



“九善”面相,是中華傳統面相學中評判女子面相好壞的一個重要的標准。古代人對於“女子九善”的面相有“女人有此九善,為邑封之貴也。”的重要評價。下面,我們分別向大家介紹一下何謂“九善”面相。


溶入主流社會禮儀指南

十八世纪欧洲淑女典范。英国部长之女Penelope Lee Acton,1791年绘制



十八世紀歐洲淑女風範。未來的Harrington伯爵夫人,1778年繪制。

新移民來到西方社會,對這裡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有個很長的適應期。中國人很勤奮也很聰明,但是往往在待人接物及言談舉止上和主流社會有些脫節。主要原因是缺乏對禮儀的認知和了解。